毛主席逝世后,毛岸青向叶帅坦言:父亲要我们向您学习

发布日期:2024-11-18 21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86

毛主席与叶剑英元帅的感情可谓是相当深厚,为了彰显这份革命情谊,二人更是彼此互留诗词,叶帅曾言“导师创业垂千古,侪辈跟随愧望尘”,这其中的导师指的便是伟人,而毛主席也是一样,一句“诸葛一生唯谨慎,吕端大事不糊涂”直接道出了他对这位开国元帅的信任。

当然,后来的事实证明了,叶帅也果真没有辜负伟人的这份期许,在多个重大历史性事件中,他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,站在正确的一方做出了正确的事情,最大程度的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。

如此功勋着实令人敬佩,因此,在晚年时,毛主席也曾多次嘱咐儿子毛岸青,希望他能够向这位老前辈学习。

毛叶情谊

在晚年时,叶剑英元帅曾坦言称,如果没有毛主席的引导和影响,他绝对不会达到如今的成就,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个商人或是人民教师,而他这么说也是有依据的,一切的源头还要从二人的相识,也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说起。

还记得那是发生在1924年的事情,彼时的叶帅还仅仅是一个师参谋长,属于粤军旗下的一位中层将领,靠着杰出的战功,他也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愈发青睐,为此,廖仲恺先生在筹建黄埔军校之际还特地邀请他共同参与,并给予了他一个教授部副主任的职位。

如此资历,如果不出意外,将来叶帅没准儿就会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,可历史往往就是那么神奇,在黄埔期间,叶剑英与周总理、聂帅、恽代英等人相识相知,很快就成为了至交好友,而在这些共产党人的影响下,他的思想与立场也渐渐发生了转变,还不单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一些曾经没有注意的细节也得到了他的重新审视,比方说蒋介石的政治倾向、国民党高层的种种作为都是如此。

显而易见,国民党从上至下早已偏离了孙中山先生创立它的初衷,鲜有清正廉洁、一心为公之辈,恰恰相反,任人唯亲、贪污腐败之事却是鳞次节比,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两相比较之下,国民党、共产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,而这便为之后叶帅的弃暗投明埋下了伏笔。

在北伐战争后期,身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的叶剑英算得上是战功赫赫,眼看着国民大革命即将取得最终胜利,国内的军阀也就只剩下了奉系尚在负隅顽抗,他的内心无疑是激动的,可令其万万没想到的是,就在此时,也就是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竟悍然发动了一场“清党行动”,将矛头直指不久前还在并肩作战的共产党人。

一夜过后,血流成河,白色恐怖席卷全国,见此情形,叶帅瞬间一阵恍惚,他的内心说不犹豫是假的,两条路,一条是跟着蒋介石,他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,每月几万大洋根本不在话下,升官发财更是指日可待,另一条则是跟随理想信念,在这危急关头投身共产党,今后少不了枪林弹雨、通缉围猎,该选哪个看起来毫无悬念,但令人敬佩的是,最终,叶帅却毅然选择了后者,去他的荣华富贵,什么也不能动摇他的革命信仰!

就这样,叶剑英成为了黑暗中的一束光,直接通电反蒋率部来到了武汉,然而就在此时,戏剧性的一幕却突然出现,汪蒋二人竟宣布“合流”,好一个合流啊,这完全就是同流合污嘛!因此,感到不屑的叶帅没有任何犹豫,认清现实的他直接转头脱离了国民党,并在好友的介绍下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。

当然,也正是在这之后,毛主席便注意到了这位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糊涂的将军,而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,比方说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前夕,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大军正在中央根据地外摩拳擦掌,见此情形,时任苏维埃中央军委主席的项英同志俨然打起了退堂鼓,希望红军能够避其锋芒,放弃根据地立刻转移到其他地区。

也难怪项英会这么想,按照彼时的情况,敌我双方的兵力、装备、兵员素质完全不对等,真要打起来红军基本就是以卵击石,但对此,毛主席却有着不同看法,在他看来,我党好不容易才在当地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,就这么不战而退不仅可惜,还极易影响民心与士气,部队莫不如按照他的方法搏一搏,采取诱敌深入、集中力量消灭敌人的中心思想,辅以“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”的十六字作战方针,与敌人打游击,胜了固然好,败了再撤退也不迟嘛。

但很显然,彼时的毛主席还没有那么大的威望,不少中央干部都觉得农民出身的他不懂军事,眼看着就要将其否决,所幸就在此时,两个人站了出来,一个是朱老总,他高度肯定了毛主席的战斗理论,另一个正是刚刚回国不久的叶剑英,这两人可都是实打实的战将,他们都认可了,旁人自然就没有了反对的理由。

而对于这件事,即便多年之后毛主席亦是记忆犹新,他曾十分激动的评价道:

“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,我的意见坚持的人不多,但剑英算一个!”

还有后来著名的“另立中央”事件中也是一样,眼看着张国焘妄图破坏革命,叶帅没有任何犹豫,直接便借口外出将消息告知了毛主席,正是有了他的准确情报,中央红军这才提前做出了准备,进而得以快速平定了这场乱局。

可以说,这次,叶帅算得上是挽救了党,挽救了包括毛主席在内许多中央高层的性命,对革命执着、对正义力挺,面对邪恶决不妥协,大是大非决不糊涂,这样的志士值得世人尊敬,想来这也就是伟人希望毛岸青向他学习的第一点吧。

文采熠熠

在战争年代的数次危机事件中,叶剑英元帅都生动诠释了毛主席对他的评价,即“吕端大事不糊涂”,在大是大非上,他从未有过犹豫,始终都站在了革命、站在了正义的立场之上,而这便是毛主席希望儿子毛岸青能够向他学习的第一件事,不过这第二件事却与世人想象的不同,并非是带兵打仗的才能,而是叶帅的文采熠熠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叶帅表现的一直十分低调,不争不抢,基本就是国家哪里需要,他就去哪里添砖加瓦,例如部队的训练任务、科研方面的工作等等,权力不大,却能为党和国家做许多实事,而在闲暇之余,叶帅还有着一个与伟人相同的爱好,那就是写诗作赋。

众所周知,毛主席一生在诗词领域的成就还是十分辉煌的,可即便如此,他也还是对叶剑英的文学造诣颇为赞赏,证据有很多,例如当年陈老总被敌人围困之际,便写下了一篇霸气外露的《梅岭三章》,后续,他便将这首诗送到了毛主席案前,希望教员能够指点一二,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,在回信给陈老总时,毛主席却并没有给予评价,反倒是希望陈老总能够多向叶剑英、董必武二人学习请教。

其中意思不难理解,在毛主席眼中,叶帅的文学功底绝对要比陈老总强,甚至是与自己不相上下!

还有,在1965年时,由于中苏关系愈发紧张,中美关系亦是同样,一时间,新中国已然成为了“全球公敌”,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全都反对我们,见此情形,伟人的心情自然无比沉重,有感而发,他便写下了大名鼎鼎的《念奴娇·鸟儿问答》用以抒发自己的情绪。

而与此同时,身在大连的叶帅闻听此讯也写了一首诗,名叫《望远》,当看到这首诗后,毛主席那叫一个喜欢,不但反复朗读,还亲自摘抄下来细细琢磨,更有甚者,在七十二岁生日当天,他还再度将其拿了出来,先是改了名字,从《望远》改为《远望》,旋即又借花献佛,将它抄给了毛岸青,一边仔细讲解还一边叮嘱称,希望儿子能向叶帅好好学习。

这件事毛岸青一直铭记于心,这不,就在多年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便将这份由伟人亲笔抄写的《远望》手稿送给了叶帅,并坦言道:

“父亲让我们向您学习。”

闻听此讯,叶帅既惊喜又意外,他根本没想到毛主席居然会对自己的诗如此推崇,不仅一直收藏,还用来教育子女,一时间他老人家感动的热泪盈眶,他的思绪也不禁回到了多年之前的那个晚上。

无声的嘱托

大是大非决不糊涂、才华横溢文采飞扬,如此叶帅,毛主席希望毛岸青能够多多向他学习也就可以理解了,当听说此事后,叶帅的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,恍惚间他的思绪也不禁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夜晚,想起了伟人临终前的最后嘱托。

1976年9月,此时此刻,周总理与朱老总都已经离开人世,而作为“铁三角”之一的毛主席同样是命不久矣,病情加重、时常昏迷,甚至连说话的能力都已经丧失,到了9月9日当天,他老人家更是已经到了弥留之际,然而即便如此,这一刻他仍有太多的事情放不下,为此,他亦是用尽最后的力气,示意身边人叫来了一众中央干部。

没人知道毛主席要说什么,更没人知道他到底想见的是谁,因此,大家伙就只能一个接一个的进屋试探一下他的反应。

在其他人路过身边时,毛主席都是紧闭双眼、默默休息,还是直到叶剑英元帅到来之际,他这才来了精神,就好像回光返照一般,先是睁开了双眼,旋即双手抖动,好似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。

只可惜,在这关键时刻叶帅却并没有注意到伟人的举动,其实这也不能怪他,要知道此时的叶帅已经79岁高龄了,在极度的悲伤之下还能指望他有多么细致入微吗?

所幸一旁的医护人员注意力足够集中,当发现这一情况后,他们赶忙将叶帅拉了回来,闻言,叶剑英十分激动,立刻就俯下身去凑到了毛主席的嘴边倾听,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,伟人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精气神,他的嘴一张一合根本发不出声音,无奈,他也只好用手在叶帅手心里比划,岂料一个字都还没写完,毛主席就晕了过去,被紧急送往了手术室抢救,最终经抢救无效去世,享年八十三岁。

当得知毛主席离开人世的那一刻,叶帅的心情无疑是复杂的,有不舍、有悲伤,也有深深的愧疚,原因很简单,只因他并没有读懂这无声的嘱托,他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前行,先是辅佐华国锋同志粉碎了“那帮人”篡党夺权的阴谋,旋即又无条件支持邓小平同志的各项改革,帮助国家变得愈发繁荣富强。

不仅如此,叶剑英对毛主席的后人还十分关照,包括毛岸青、李讷在内,几乎所有毛家人都受到过他的照顾,为此毛岸青还特地向他写去了一封感谢信,告诉叶帅,毛主席对他是很尊敬的。

党不乱、国不穷、人民幸福安康,再加上对家人的照拂,可以见得,叶剑英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一直都在尝试、猜想毛主席临终前的遗嘱,虽然不知道对不对,但大体应该就是这些了,完成了这些事,年过八旬的叶帅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,感到自豪与骄傲的他还特地写了一首诗,也就是开头提到的《八十书怀》,用以怀念毛主席。

往后十年,除了一些大事需要他定夺之外,完成任务的叶帅基本就退居二线了,最终于1986年10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89岁,闻听此讯,举国同悲...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